小靜是一名越南籍的外籍配偶,因為具有華僑的身分,所以比一般越南同鄉較早取得身分證件,當然也增加她在求職的經濟獨立過程的優勢。在和她互動的過程中,她道出許多外籍配偶的婚姻困境,例如重男輕女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生育多胎,看家庭排行與子女的出生時間便可窺知ㄧ二。另外,婆媳相處的困境與夫妻互動的衝突循環,男性似乎長處於夾在兩個女性之間的夾心餅乾,不論扮演先生或兒子的角色都是吃力不討好,反而更加激化兩個女人的戰爭。
男性的夾心餅乾的家庭位置,不僅止於外籍配偶的家庭,在我們生活週遭,去聽聽其他左鄰右舍或親戚家的故事,本國籍的婆媳溝通也是不少問題,而是在外籍配偶的家庭是相對需要更多時間的磨合與認識,更何況有多少婚姻是來自於兩位真正獨立自主的成人所做的決定,還是為了社會期待下,因為結婚而結婚,而結婚後,卻不知如何經營婚姻生活,畢竟那大多是學校沒教的事。而家庭暴力衝突事件彷彿是將家庭內檯面下的紛爭突顯出來,其實都是已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蘊釀與失去平衡,也讓人體會男尊女卑與性別刻板印象,對個人及家庭的深厚影響!
在小靜的故事中,值得分享的部份是她的行動力,她願意去嘗試抽象討論下的實際運作狀況。除了與社工人員討論與分享家庭互動的樣貌之外,對於所提供的社會資源的部份也願意去嘗試。在庇護期間,她學會如何運用法律諮詢等資源,協助自己了解保護令是什麼,以及如何去聲請。直到再次先生的家暴情況,小靜決定選擇透過法律的途徑向法官訴請離婚,並了解離婚是婚姻關係的結束,往後的生活是需要長時間的準備與行動。她開始連結法律扶助基金會的資源,協助自己和律師就最佳利益討論如何寫訴狀,如何收集相關的證據。除此之外,她也積極外出找工作,並順利找到工作也帶著子女在外租屋獨立生活。
看似順利的歷程,其中仍深藏個人與家庭的生活困境與複雜的心情。小靜曾經掙扎過的對話是:「我該怎麼辦…他拿小孩的性命威脅….」、「我要不要再給他一次機會…」、「如果我不走出來…我的生活怎麼繼續下去…」。而在社工的陪伴立場,給予同理她內心的爭扎,例如告訴小靜:「我理解你的複雜心情,畢竟十多年的婚姻家庭生活,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沉澱下來,你也需要一段時間來整理與規劃未來。」
有些時候,社工人員是有別一般大眾的陪伴與聊天的情緒抒發,是要協助當事人去看到自己的轉變與成長,例如:小靜自行聯絡外配中心的資源,陪同前往法院開庭,且由法扶的社工提供場地讓小靜避免與先生碰面而橫生枝節,因此緩解她開庭的焦慮不安,顯示小靜已經開始懂得運用及連結社福資源網絡。也觀察小靜在分享未來生活規劃時在情緒部分有些轉變,從過去在提及先生的暴力行為時,有創傷負面情緒反應常陷入無助與無望感,轉為較平靜,反而花較多的時間分享與子女後續獨立生活的想法,顯示小靜在調適家暴的過程,從習得無助感逐漸轉移到理性思維的層次。另外,社工需提供足夠的資訊協助當事人做最佳利益的選擇,而過程中,也會澄清彼此的非理性期待與專業的界限,即便是專業關係都是人際互動的縮影,充滿挑戰也充滿祝福。
可運用的相關社會資源:
